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杨福家1936年7月28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名誉院长。
据复旦大学介绍,杨福家同志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杨福家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 "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用于放射性厂矿企业,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领导实验组用 Y 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真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品金箱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
杨福家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中国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用于放射性厂矿企业,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领导实验组用g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
杨福家开始担任校长时就认为:教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把教学搞好,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是教授的本职工作,科学研究是教授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能力的人,一定可以两者兼顾。如果不搞研究,就没有更多新的东西,教学也是教不好的。他开始担任校长后的第一个举措是:“给青年人以机会”、“给复旦人以关怀”,随后复旦大学就出现了二十几岁的教授,三十几岁、四十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之后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等举措也相继出台。
杨福家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杨福家院士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带来的挑战,无疑已在中国科技史及教育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他站在物理学前沿,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他开创了中国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为中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